记者观察:瑞士经济“创新力”从何而来证配所配资
石松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瑞士再登榜首,这是瑞士连续14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一。
凭借多层面的环境优势、国际化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以及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等战略举措,瑞士多年来在全球创新领域稳居高位。在中国、瑞士建交75周年之际,创新力成为拉动两国在先进制造业、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等多个领域合作的“主引擎”。
【小国打造创新IP】
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是瑞士打造“创新之国”的前提。瑞士自1815年以来一直奉行中立政策,在地缘政治因素复杂多变的全球背景下,日渐成为安全和高信用的资本聚集地。瑞士的法律框架透明稳定,为企业长期计划和投资提供了可预测性,也为创新者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该国经济发达,失业率和犯罪率较低,被视为全球最安全国家之一。
其次,开放的营商环境造就了瑞士国际化的发展氛围。瑞士西区经济发展署前署长、经济学家菲利普·莫尼耶表示,瑞士经济开放程度非常高,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才,形成了国际化发展氛围。瑞士还利用全球化和欧洲经济一体化趋势,充分调动生产要素的活力,加之高度开放的经济模式,助推创新能力长足发展。
展开剩余78%再次,瑞士国民普遍认可创新发展理念,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氛围。作为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欧洲小国,瑞士很早便认识到创新对于竞争力的重要性,因而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儿童的创新力,并引导其动手实践创新性思考。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协调能力,瑞士许多小学推出了“动态课堂”,把传统课堂转移到固定在半空中的吊网上。利用“动态课堂”施教的教师拉斐尔·杜德利介绍,这一全新教育模式不仅为师生提供更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还使学生在动态环境中思考、记忆,有助提高学习效率。
【“学徒制”破壁出圈】证配所配资
真正为瑞士创新生态搭建供给端的,是该国优质教育体系。由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州立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师范大学组成的瑞士高校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科研机会。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竞争力中心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才排名报告中,瑞士连续第11年排名第一。
在瑞士,每年都有大量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这种“学徒制”教育模式凭借促进就业、传承技艺等特点备受年轻人追捧。据经济学家莫尼耶介绍,年均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有27.6万人,仅占同批次所有学生人数四成,其他学生则接受学徒培训或职业学校培训。
这种教育机制将理论和实操深度融合,不断驱动创新发展。以瑞士钟表制造业为例,瑞士在19世纪中叶已成为全球钟表制造中心,但在美国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瑞士钟表制造业遭受沉重打击,十年间对美出口断崖式下跌75%。
面对美国工业机器的碾压,瑞士匠人依托学徒制度,代代传承计时、日历、陀飞轮等工艺,衍生出创新设计。20世纪初,瑞士制表师开始在表盘上叠加日历显示、秒表等复杂功能,使瑞士钟表从计时工具升级为精密机械艺术品;全球首枚自动上条腕表在瑞士北部索洛图恩州格伦兴问世。
得益于学徒制,一代代钟表匠人以微雕技艺对抗工业化的规模效应,用精妙创意回应市场变革的挑战,最终铸就了瑞士钟表制造业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企业“双向奔赴”】
多年来,瑞士对科研与创新的资金投入较高,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一直处在全球最高水平行列。瑞士每年在科研方面投入250多亿瑞士法郎,其中企业投入约占三分之二,因而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瑞士十分注重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是瑞士创新效益和效率“双高”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推动瑞士创新发展的关键催化剂。2013年,瑞士正式启动“科学技术转移支撑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孵化”服务。
记者参观过瑞士前沿创新工业公司Bloom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支持下建立的实验室,亲眼见证了学术成果与商业运营的无缝衔接。
这家公司2019年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分离出来,聚焦香水和食品包装等领域。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专注于生物质转化相关基础研究,在实验室内进行核心技术研发;Bloom则负责工艺放大,将研发成果进行商业化应用,最终实现完整转化流程。
莫尼耶介绍,私营公司在与学术机构的合作过程中,一般能够控制创新项目,由此产生的知识产权也大都归公司所有。这种安排既能使创新项目充分满足商业需求,又能确保学术机构与市场保持联系。
【创新力成合作“主引擎”】
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创新力日益成为双方在多个领域深入合作的“主引擎”。
瑞士西区经济发展署中国区负责人周顺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今年中瑞双方将举办庆祝建交75周年系列活动等利好情况下,中国企业高度重视瑞士市场和研发人才,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瑞士方面同样表现出积极合作态度。目前,有瑞士企业把在瑞士的科研成果拿到中国的工业园区落地,而有的中国科技公司则到瑞士成立子公司,借助当地的人才储备、创新环境,转化科研成果。
除了技术“硬支撑”,中瑞合作还获得营商 “软环境”的保障。2014年正式生效的《中瑞自由贸易协定》为双边创新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通过关税减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投资便利化等政策,中瑞在创新技术引进与合作研发中面临的障碍不断减少。
近年来,中国以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为瑞士的创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成果转化空间。2024年7月,非营利性中瑞公私合作机构瑞士中心·常州在常州正式运行,是迄今亚洲最大瑞士企业集群。目前,常州拥有瑞士投资企业42家,累计吸引25个国际领先的产业项目入驻,总投资超7亿美元。
展望未来,对创新力的共同追求可成为中瑞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和发展其他双边关系的有力支点,推动中瑞携手为全球创新治理体系贡献智慧与实践经验。(完)(新华社专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华社驻日内瓦记者证配所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长江金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